全世界最硬的东西:“核面食”

光明网   2023-09-01 09:52:28

“核面食”模拟图


(相关资料图)

中子星 模拟图

你可能难以想象,一种被超级计算机模拟测算过数万次后认为是目前“全世界最硬”的东西,竟然被取名为“核面食”。它的强度比钢还要高出100亿倍!

不过,这种物质并不存在于地球上,目前它也仅存在于理论中,所以它的硬度只是被模拟测算出来的,还无法实际验证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物理学家查尔斯·霍洛维茨等人,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中子星的内部情况,想发现中子星地壳下的秘密,结果便发现了“核面食”——这些还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物质被认为会呈现块状、管状和片状等不同形状,科学家分别以与意大利面条相似的名字来命名它们:块状的叫意大利薯丸,管状的叫意大利面条,片状的叫意大利千层面,统称“核面食”。

中子星是目前人类发现的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天体,它是恒星演化到末期,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,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程度,但却已塌缩形成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天体。

科学家推测,在宇宙中存在的巨大压力与引力作用下,中子星上的原子会被分解为电子和原子核,随着星体活动,压力与引力会进一步增强,原子核也被进一步分解,电子被迫进入质子中,变成了中子……如此累积下,这些物质结构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密——有点像春运高峰期的火车站广场上,人们不停向中心拥挤,有时可能会导致处于中心的人寸步难行——所以,这种所谓的“核面食”的坚硬程度也是在天体运动中经过长时间累积而慢慢形成的,其坚硬程度可能还会增加。而且其内部存在的力不仅有来自外界的挤压和碰撞,还有质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、原子核强大的引力等,它可能不仅坚硬无比,还非常稳定。

但科学家们至今仍没找到一种办法来验证“核面食”是否真的存在。目前各天文台检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倒是带来一线希望——人们观测到,大多数中子星因为自身强大的引力,表面都非常光滑,它们自转速度也非常快,会在时空结构中产生一种引力波的涟漪,因此才不难被地球上的天文台检测到。但能发出这种引力波涟漪,就意味着这颗中子星的表面或近表面位置可能存在“山脉”或某种密集堆积的物质。这些物质就可能是这些“核面食”在不断堆积形成的,也许正是它们的存在才让中子星的外部出现了凹凸不平,哪怕只有厘米级别的高度,也会随着中子星的高速转动带来具有巨大冲击性的引力波,从而在宇宙中产生引力波涟漪。

当然,研究“核面食”的目的其实也是人类对宇宙的一种探索,希望了解更多天体的生成、结构与演化。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近期的《物理评论快报》上。

(海珠 整理)

链接

关于中子星的一些冷知识

1、为什么无法登陆中子星?

中子星表面可能存在大量红外线、伽马射线等高辐射物质,就算你能以某种超光速的方式靠近中子星,也可能在被射线杀死后,又被中子星表面的巨大潮汐引力撕碎,身体中的绝大部分原子核也都会被分解,最终你会成为中子星表面的“一部分”。

2、能观测到中子星上的“山脉”吗?

2021年6月,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,中子星都不算大,其半径几乎都在12公里到13.5公里之间。而因为中子星的引力作用,其表面其实十分光滑,偶有“山脉”,高度最多也只有几厘米,而且底座相当大,可能是像一个盾牌的形式存在,这只会让各种观测变得更难。

3、中子星周围可能有行星吗?

中子星本身是介于白矮星与黑洞之间的存在,它周围运行的行星通常都很难留存下来。但人类却观测到一批系外行星在围绕着一颗脉冲星(中子星的一种)运行,这颗脉冲星位于室女座,距地球约980光年。这说明中子星周围还是可能存在行星的,这些行星的来源可能是中子星形成之前,在超新星爆炸中幸存下来的原来的行星,也可能是爆炸中诞生的新的行星,还可能是俘获了一些路过的行星,比如在双星系统中的中子星,会将另一颗恒星的行星给俘获了过来。

来源:羊城晚报
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