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镇不能只是“看上去很美”

南方日报   2023-07-27 18:30:51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  传统古镇遭遇“审古疲劳”,怎么破?据报道,位于上海闵行区的召稼楼古镇目前正在全面改造升级,预计5年后重新开放,有当地干部日前就传统古镇更新展开调研,并将具有共性的难点总结为四个“不”:不古、不便、不特、不富。

  “有趣的游客不远万里,当地的古镇千篇一律。”这样的尴尬着实败兴。今年5月初,“古镇‘查重率’高达99%”的话题就引发不少吐槽。尽管这存在夸大之词,背后的问题却值得深思:太多的古镇“美则美矣,然缺内涵”,有网友如此形容自己的失落之感:“事后就像看了一场爆米花电影。”

  旅游开发虽然没有标准路径,但打历史文化牌显然有门槛——不是所有看起来古色古香的街区,都能缀以“古镇”二字的。游客选择到古镇去,并非就为了一睹小桥流水、青砖白瓦之美,更多是为了寻古探幽,在时空的“穿越”中,暂时从现代生活的喧嚣抽离出来,让心灵得以休憩和舒缓。

  不少人会把古镇的同质化,归咎于商业化。事实上,从丰富消费体验、打开知名度、发挥溢出效应等角度来看,适当商业化是必要的。问题在于,一些古镇急功近利,坐拥丰厚的“家底”,却一味热衷于“赚快钱”,其历史风貌的原真性、生活方式的完整性,也就随之变成了牺牲品。更不必说,部分“古镇”压根就是“无中生古”,目之所及,皆是“熟悉的风景”,以为是“修旧如旧”,结果是“复制粘贴”。

  从更大的维度看,“千镇一面”可以说是“千城一面”的延续。正如工业化、标准化的城市化损害了地域的多样性,总想着“一招鲜吃遍天”,其实是一种短视和偷懒——上海某干部总结的“四不”,逻辑上是紧密关联的:“古”与“特”,“便”与“富”,背后都考验着经营者的创新思维和服务意识,可谓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

  “留其体而优其用,存其神而新其形。”保护与开发并非对立。历史不语,但一座古镇应该见人见物见生活,具备“可沟通性”。正如有专家指出,“古镇保护中人是最关键的,有人在,古镇就在。”另外,每一片水土都有属于它的故事,充分挖掘这些“沉睡”的在地文化,转化为游客的切身体验,相信其中定有不少文章可做。

  类似话题频频被热议,也从侧面说明:“古镇游”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,但人们对“慢生活”和“深体验”的向往从未消减。就此而言,召稼楼古镇通过有机更新向古而新,激发历史风华和文化血脉,是值得期待的破题之举。 (高 维)

最新资讯